温馨美丽的经典童话推荐:《小王子》(2)

时间:2021-08-31

最有爱的亲情绘本:《爸爸的木朵》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这首歌出自筷子兄弟的《父亲》,唱的是对父亲的感激和爱;“木朵,在你梦幻的旅程中,上一次回眸,你留在了我身边,我笑了;可再一次的回眸,会有个人把你带走,我一定会哭。” 这句话出自速写本子的《爸爸的木朵》,画的却是爸爸对女儿浓浓的爱意……

  “我有一个女儿,我一定好好爱她。” 这不是煽情,这只是一个父亲的心情。《爸爸的木朵》是高级室内建筑师速写本子用画笔一笔一划地记录着女儿木朵成长历程的绘本。作者速写本子用速写画的方式把女儿木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画出了木朵的可爱、木朵的调皮、木朵的求知欲和木朵生活中的小故事,赋予了绘画之后的人生感悟,温馨地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女儿含蓄、内敛却浓厚的爱。

  有人说,天底下没有最好的爸爸,只有最疼爱女儿的父亲!父爱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爸爸的木朵》画风温馨可爱,很萌很有爱,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那温暖的画面和简单的语言,都表达着缱绻的父爱,诠释着人们内心永不停止的温暖和美好的童年。

  在母亲节那天,木朵爸爸在速写画旁边写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这个称呼解释了什么叫牵挂,什么叫给了生命也给了家。妈妈们,快乐,健康!母亲是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如果可能,给你的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吧。每个妈妈都是美丽的,无论她仍旧年轻还是已然苍老。” 而在《初雪》那篇,木朵爸爸写的是:“冬天里的第一次,纷纷扬扬的都是惊喜。你终于可以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咯吱咯吱,脚下的雪变矮了,手里的雪化没了,堆起的雪会笑了。记得爸爸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欣喜,却安静得出奇。”……

  木朵爸爸用他的一支画笔描绘着女儿木朵点滴的成长,有这样一个爸爸无疑是每个女儿最大的幸福。简单的漫画,寻常的生活,每一笔都是父亲对于女儿的浓浓爱意,每一个文字都是心手相连的幸福。看着这可爱的绘画,读着这温馨的语句,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虽然我的父亲没有木朵爸爸的巧手,不能把我的成长都画出来,但是他对我的爱意却一点也不会少……我相信,每一个女儿都有一位爱着她的木朵爸爸,而每一位父亲也都有一位可爱的木朵……

 曹文轩纯美小说:《细米》

  《细米》和《草房子》一样,是曹文轩老师纯美小说系列中的一篇著名的代表作。曹文轩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于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的农村家庭里,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等数职。曹文轩老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他的文学作品多数与儿童、少年、成长、青春等有关,文字清新优雅,深受中国青少年的喜爱。他的代表作品很多,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天瓢》等,且获奖无数。其中本文要介绍的《细米》获得了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细米》一书描写了中国农村少年细米的心灵成长史。男孩细米是一个天生害羞的男孩,常常脸红。他和表妹红藕青梅竹马,一起慢慢长大,过着清水般自然的生活。有一天,苏州城里来插队的女知青们乘坐着巨大的白帆船款款而来。这些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子们给平静淳朴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男孩细米和其中的女知青梅纹姑娘初次见面时,彼此都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梅纹没有家,细米家便成了她的家,而细米则成了她的弟弟。细米在梅纹的引领下逐渐成长,也开始暗恋着她。他们俩之间的姐弟情超出了一般的姐弟情,那是一种似恋情又非恋情的微妙情感,给那个苦难的岁月添上了一抹温馨。

  《细米》一文处处洋溢着诗意,处处飘逸着风采。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在如流水般淡淡地流过读者的心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一切都那么自然和简单,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于细微处感人,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曹文轩老师用优雅的笔调,叙述了少年细米的心灵成长,描写了一段朦胧的情感故事,文字细腻浪漫,给人一种干净、澄明的感觉。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曹文轩的作品。在文革那个苦难的岁月里,曹老师却用淡淡的情绪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清新脱俗的农村少年成长故事。《细米》中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朦胧细腻的微妙情感,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虽说是儿童文学,却依旧温暖和感动着那些已经告别童年的大孩子们。那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道优美的乡村风景线,让人无比向往和怀念。

  重温曹文轩老师的《草房子》之后再细细品读《细米》,带给我的依然是良久的感动……

世界文学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昨天上网偶然间看到“绿山墙的安妮”,亲切感油然而生,头脑里立刻就浮现了儿童时代的种种画面。我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读过《绿山墙的安妮》了,但是我却非常清楚的记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那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当时我那幼小自卑的心灵中,它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灰色忧郁的心房。《绿山墙的安妮》是我成长时期最喜爱的一本书籍。直到现在,我依然深深地喜爱着它。不管什么时候读它,安妮那纯真善良、阳光快乐的形象都会使我身心愉悦,并且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让我百读不厌。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并推荐这部纯真甜蜜的《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但是不仅仅如此,它还是一本心灵读物,一本让老师、家长、孩子乃至所有人都获得心灵感悟的小说。这本世界文学经典的作者是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她于1874年出生于加拿大,从小喜欢编故事,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蒙哥马利在她忙碌操劳的生活中依然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她一共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很多诗歌、短片小说、传记等,一辈子文学硕果累累。《绿山墙的安妮》出版后,非常畅销,深受众多读者特别是女孩子的喜爱。蒙哥马利也因此闻名于世。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讲述的是从小失去父母,在孤儿院中长大但却善良纯真、乐观开朗的小安妮在十一岁时被马修和马瑞拉两兄妹领养后的学习、交友等生活成长故事。小安妮被领养后,生活在绿山墙的农舍里。她天真可爱,热爱生活、珍惜友情,也时常因为喜欢幻想、“爱美”和“一张喋喋不休的嘴”而犯错误。她不断犯错,也不断改正错误,在绿山墙里快乐的成长着。在蒙哥马利清新自然、幽默生动的笔调下,一头红发的小安妮天真烂漫、热情开朗、乐观坚强的形象深入人心,一股股正能量感染着读者,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马克吐温曾激动地说过:“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绿山墙的安妮》让大文豪为之激动,对其赞赏有加,也让绿山墙农舍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它无疑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

  国际安徒生奖作品:《爱的教育》

  意大利语Cuore,是心、爱、诚意的意思,被意译为“爱的教育”。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新闻漫天飞的中国现代社会里,“爱的教育”是多么迫切的被需要。《爱的教育》一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由意大利一名小学生的日记改编而成,记叙了四年级小男孩安利柯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所叹。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是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爱的教育》的作者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于1846年出生于意大利里格拉州。1865年亚米契斯从摩德纳军事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军官,并参加了统一意大利的复兴运动的战役。退役后他曾担任随军编辑和记者,完全退伍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亚米契斯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他的作品侧重于描写学校和军队生活,表达出对普通老百姓的真诚和善良等崇高品德的赞美之情,揭露了统治者的凶狠无情。1886年,四十岁的亚米契斯创作出他最畅销的代表作《爱的教育》,从而闻名世界。亚米契斯于1908年3月12日因心脏病在Bordighera(勃丁格尔)逝世,享年62岁。

  《爱的教育》的主人公是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安利柯。此书以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记叙了他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感。全书共10卷,由100篇文章构成。书中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公安利柯身边的各种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有父母写在他日记本上的充满爱意的劝诫启发性文章和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在亚米契斯生动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正面能量。作品中的每个章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国家民族之大爱,有父母、师长、朋友之小爱,爱意泱然,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爱的教育》至今已畅销了100多年,经久不衰,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目,并于1994年获得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书中那种清新自然的,单纯的,朴素的文风,让人忍不住打开心窗,接受这股温暖的、温柔的和风的洗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爱国大文豪鲁迅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社会日益变得复杂的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世界,接受这爱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