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之佛学感悟(2)

时间:2021-08-31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个人认为,苏轼当时写这首《题西林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赞美庐山之美,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第二、佛学哲理,当时苏轼游览完庐山后入住西林寺,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大概就不简单是小学课本所说的这种意味。那么这个和佛学有什么关系?和佛教有什么关系?研究苏东坡的人指出,《华严经》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华严经》里有两句偈语,说是“种种差别如沙数”,说在这一微尘里,世界还是很丰富,大小的刹那的这种区别,就像恒河沙数,无量多的区别,如沙数;“平坦高下各不同”,这个句式都很像,说句式像,难道苏东坡就一定受它的影响吗?我也不是说一定受,但是还有一个小证据,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说过,说我们老兄,自从读了《华严经》,他的诗文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像这样一首诗,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的哲理,它所展现的境界很可能都和他的佛学修养有一定的关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朋友之间的交往,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需要用心的去沟通,用心的去维护之间的感情,用心的去经营。此是个人对文章的不成熟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