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教学实录(2)

时间:2021-08-31

  三、体会意境,悟诗哲理。

  师: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诗句,读读意思,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1)师:读到这,说到这,想到这,作者就在这座山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你们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正因为作者在庐山的某个地方,也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庐山的整体样子。因而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3)学生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样的是庐山,只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庐山的样子就不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5)学生沉思:(联系生活实际).

  A.观看车子,就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这一道理。

  b.下棋时,不是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这一道理。

  C.老师想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6)小结哲理:

  学到这,不难看出,作者借观庐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生汇报: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齐读哲理: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四、感情朗读,背诵.

  1.以饱满的热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

  2.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备的既快又有感情.

  3.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本,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