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溢美之辞与失意之痛(2)

时间:2021-08-31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面对欢乐无限的宴会,王勃既想“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又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欢聚时的常见心态,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勃的特别之处在于“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2)众人皆乐我独悲的孤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里的关山难越,既指来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在受挫折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可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更是王勃二十几年人生的真实体验。他不到十四岁赴考高中,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后来却因为戏为《檄英王斗鸡文》而被逐出英王府。

  处于集会场合,王勃不宜过分渲染自己的个人痛楚,只好借冯唐、李广等名人来安慰自己,并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  (4)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处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么我还是到父亲那里去享受天伦之乐吧。所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并不是王勃的真实意愿,而是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痛苦抉择。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对文人而言,赞美他人不难,叙说痛苦实属易事。但怀着巨大的悲痛来赞美别人,又能做到态度诚恳、分寸恰当、优美动听的有几人?

  伟哉,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