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滕王阁序》(2)

时间:2021-08-31

  《滕王阁序》写得情景俱佳,声色并存,意境开阔,词采绚丽, 气势奔放,对仗工整,在骈体文中确实是难得之精品。文章以描绘滕王阁周围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为切入点,信手指点寥廓山川,顺势展开,出神入化,谴词用典既全面又贴切,有很好的阅读性和耐读性。文章仅用“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就将古城南昌在当时称作洪州都府,星空的分野属于翼轸两宿,地接衡、庐两山所在的衡州和江州,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而连接闽越的地理环境交待得一清二楚,语言表达能力已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而对人文的描述,虽以频闪的典故令人目不暇接,却尽在“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的涵盖之中,好在籍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来谦虚自己年幼蒙昧,竟有幸得予参加盛宴,趁此机会幽上一默,稳妥地收住笔锋,转而泼墨一般重笔描绘周遭秀丽如画的山光水色,突出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贤主、嘉宾“二难并”,极目眺望长空,尽情欢娱于闲暇时日的逸然兴致。

  王勃在文中以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冷凉,同时表达了自己不甘失败锐意进取的远大志向:“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大意是说:唉!生不逢时,命运多不顺畅!被汉文帝发现后得予重用的冯唐容易白发满头,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却比部下更难得到封邑。西汉贾谊受屈被贬于长沙,并不是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使东汉高士梁鸿逃隐于海隅,难道说当时缺少一个昌明的时代?所依靠的是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怎样正确对待命运的安排。年老的人应该使自己更有气节,宁愿改变晚年求静的心境;穷困潦倒时理当显得格外坚强,才不致陨没自己高尚的志向。这段话经反复咀嚼品味下来,对走好一生尤其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不仅是王勃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突不破的理想氛围。王勃把不加推辞便在大庭广众之前成就此文的理由说成是“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也就是说假如司马相如不是得到蜀人杨得意举荐,平生只能抚凌云之赋而暗自叹惜;既然遇上了深谙琴韵的钟子期,即使象伯牙那样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惭愧呢?一下又为先前嗤之以鼻的文人雅士们找回了丢失的面子,可见王勃聪明之中暗含狡黠。  史料记载关于王勃的传言谬误很多,怎样理解或揣测差别都不是很大,而我总是喜欢相信较为直观的那一部分。多数典籍都记述了王勃渡海省亲时不慎落船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八岁这一事实。对于王勃的英年早逝,可以得到很多种定论,毕竟他对古代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的改良功不可没,他的死是浩若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次看得见的重要损失。想要彻底读懂王勃的《滕王阁序》总是很难的,需要逐字逐句对照历史典故加以领会才行,但要彻底读懂王勃本人似乎更加艰难,这就需要历史地将自己摆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中,循着他对“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慨叹和惋惜,再度审慎地仔细贴近另一个微不足道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