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之谁悲失路之人?(3)

时间:2021-08-31

  在文章之后的部分,王勃疑惧的希望明显的在文字中摇摆,他承认“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又时时勉励自己“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但是文章颓势,如同命运颓势一样已然无法扭转。这并不是什么宿命论的推理,而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遭遇的错位使然。作为失路之人,在不“识路”的前提下做出再多努力,最终都大概免不了依旧走向错误之境。这种感受,王勃想必也深有体验,在其著名诗歌《别薛华》中,他用更为显白的凄苦文字写道:“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在诗歌中,王勃只能与好友心事同飘泊,黯淡心情展露无疑,末了只能感慨人生如梦,时不与我。而在另一首《重别薛华》里,王勃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疑惧与失望“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诗文互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恃才傲物背后无奈叹息的王子安,看到了一个年少成名之后无路请缨的王子安,看到了一个文学之才高而政治之能浅的王子安。而这样的王勃却在儒家传统与时代风气地感召下,一头扎入深浅莫测的政治混水里,最终只能落得身世悲凉,成为失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