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2)

时间:2021-08-31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

  赏析:

  陶渊明归隐之后,参加了一些轻微的田园生产劳动,接触了一些劳动的农民,对生产劳动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多写田园生活,或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或反映他在农村生活的复杂情感,或描绘天灾和饥寒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或抒发劳动中的感受和对人生道理的体验。这首写于庚戌(410年)九月中的《于西田获早稻》,便反映了他对田园劳动生活的体验。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人生的道路本是有常规的,而穿衣吃饭原是首要的大事。怎样可以不管衣食的事而能得到自己的安逸呢?说明要求得个人的安逸,就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搞好衣食生活,可见诗人已经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

  接下八句,具体写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先以“开春”两句,写一年从开春就开始耕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到年底时才略有可观的收获。可见收获来之不易。次以“晨出”两句,由一年劳动写到每天劳动:早上出去,尽自己之力,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背着农具回来。再以“山中”两句,写劳动要冒着风霜雨露和严寒的气候,可见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所以后面两句说,田家难道不辛苦吗?只是不能摆脱这种艰苦的生产劳动。

  后面八句,写出了诗人的自我感受。先以四句写愉快的感受:其一,参加劳动,身体虽然疲劳,但可以避免意外的政治横祸。这是诗人有鉴于当时嵇康、陆机、潘岳、郭璞等诗人在政治旋涡中被害的教训。其二,劳动之后擦洗身体,可以在屋檐下憩息,喝喝酒散散心。由于有这样的感受,诗人不由得联想起远隔千年的先贤长沮和桀溺,这两个春秋时楚国的避世躬耕的隐者的心情,竟然能与自己相通。于是在诗的最后,发出感叹并表示了自己的愿望,但愿长年如此,亲身耕种并不是值得慨叹的事。

  全诗叙写作者亲身参加田园生产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参加劳动的乐趣。

  诗中叙述和议论结合。先以论说“人生归有道”开篇,继以叙述之笔写田园劳动的艰辛,然后又以“田家岂不苦”抒发议论,

  最后才以慨叹结束全篇。其中“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情节描写,既见出诗人劳动之余的悠然自在之乐,也透露了诗人对能远避政治旋涡的自我庆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