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作挽歌:陶渊明用生命写出第一流文字(2)

时间:2021-08-31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篑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篑。”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下》)

  孔子与曾子不是我们讲的重点,也就不细解释了。但孔子和曾子临终前的话,侧重点是不一样。孔子之歌更多是表达一个人临终时的悲伤,曾子则是至死也守礼不苟且。一个偏重情感,一个偏重理智。而渊明之诗则兼而有之。

  从祁宽那段话来看,历代对渊明《挽歌诗》《自祭文》推崇的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恐怕还是与国人“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生活态度有关。中国古人活着的时候,很少去考虑死亡问题,再加上世俗对死亡的忌讳,因此对《挽歌》《祭文》一类的文字很少关注。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挽歌诗》则是最纯粹的生命感悟,是用生命写出的文字,是渊明第一流的文字。我们把这几篇作品完整地摘录于此,这是渊明为自己的人生点上的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