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奇文“形影神”对答凸显深刻哲学内涵(2)

时间:2021-08-31

  简言之,一上来,力认为命的功效不如他,而命问力有什么本事,力说他可以让人们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的寿命、处境、身份、经济状况。命举了一大堆好人倒霉、恶人享福的例子,来驳斥力。力没词了,但他反过来问命,难道好人倒霉、恶人享福就是你造成的吗?命说,命运是没有人能控制的,我虽然是命,但我也不了解什么是命——这才是命啊!

  渊明好读异书、道家书,《列子》当然是必读书目之一。说渊明赋予“形影神”人格的艺术创作手法来源于此,倒也不为过。不过渊明使用“形影神”这三个概念,则是受当时佛教净土宗慧远大师的影响。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慧远创作了《形尽神不灭论》,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慧远又创作了《万佛影铭》,其中有“体神入化,落影离形”的说法。这样一来,“形”、“影”、“神”这些概念就在汇集在一起了。所以一些人认为渊明此诗是作于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之后的。而关于“形神”的争论,是当时很时髦的话题。渊明虽不信佛,但他与慧远私交不错,又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然对“形”啊、“影”啊、“神”啊的概念不陌生。

  近代很多人认为渊明的《形影神》是针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万佛影铭》[注1]写的,目的是反对宗教迷信。实际渊明只不过借用了“形”、“影”、“神”三个名词,并赋与这三个名词新的涵义,已经和慧远用的“形”“影”“神”涵义不同了。慧远是怎么理解“形”“影”“神”的呢?简单的说,“形”指人的形体,“影”指佛的法身,“神”指精神、佛性。慧远用它们来揭示人的形体虽然回灭尽,但精神不随之灭尽,且将轮回不已。而渊明所说的“形”指追求物质享乐的人生态度(形,形体,与“肉身”大体相同),“影”追求美好名誉的人生态度(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用“影”来寓言“名”是很常见的),“神”指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可见二者的涵义是不相同的。涵义不同再要进行争论的话,这明显是偷换概念了。渊明可不会这样不讲理,他只是借“形”“影”“神”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