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当年为何不写菊花?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人,当年陶渊明为什么不喜欢写菊花呢?

  当年陶渊明为什么不写当年陶渊明为什么不写首先,题主亲,我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或是陶渊明的「美好境界」的理解,是不是有点差异?

  似乎很多人认为《桃花源记》的描述,是出于清高、隐逸这样的初衷。但我却觉得它反而是陶渊明心中的俗世向往——管你外面发生了什么,我有我的滋味,我躲在花丛深处过我幸福美满的小日子,农妇山泉有点田。

  而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如果要找一种花来与「良辰美景」「幸福美满」相譬喻,是没有谁能超越桃花的地位的。

  是啦。如今大家都容易觉得桃花「风流」「艳俗」「轻佻」,但要知道,在那时候,桃花的形象完全不是这样的。它象征的是幸福、美满、平安、吉祥、长寿。

  前面有同学已经提到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除此之外,还有《召南》的「何彼秾矣,有若桃李」,《史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驱鬼辟邪,要用桃木符。

  寿星手里拄着的也是桃木杖。

  春来繁花满枝,花落了又有甜美果实。凡世里最好的一辈子,也不过是如此吧。

  (顺便说一句,桃花被和「红颜祸水」「风流成性」联系在一起,是宋朝程朱理学之后才闹出来的。)

  然后,关于菊花,这个因果顺序好像也有点不对呢。

  并不是因为先有「菊花 = 隐士」这样的意象,才有「陶渊明归隐种菊花」,以及「需要找一种花,搭配着写一个隐居故事」的。

  而是因为「陶渊明隐居,与菊花相伴」,后来陶渊明出名了,后世才确立了「菊花 = 隐士」这一概念。

  而且这个行为跟《桃花源记》从头到尾就没太多关系。

  先秦两汉时期,菊花的形象主要还停留在「时令风物」的层面,几乎从未与「清高」「隐逸」这样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不信大可看看当时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季秋之月,鞠(菊)始黄华」或「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平铺直叙。

  是到了魏晋之后,才慢慢开始流行菊花。

  因为菊花气味清冽,所以不与群芳同列;生于郊野,所以无拘无束;开于晚秋,花后无果,所以无牵挂于世俗羁绊。

  在当时追求「羽化登仙」的文化背景下,名士们相信服食菊花和其他许多丹药一样,可以轻身、延年,甚至成仙。

  何秋菊之可奇兮,独华茂乎凝霜,挺葳蕤于苍春兮,表壮观乎金商,延蔓蓊鬱,缘坂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于是季秋九月,九日数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彫瘁,芳菊始荣,纷葩韡晔,或黄或青,乃有毛嫱西施,荆姬秦嬴,研姿妖艳,一顾倾城,擢纤纤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仰抚云髻,俯弄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