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崇拜陶渊明:舍不得读陶渊明的诗(3)

时间:2021-08-31

  和陶读《山海经》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其实要说,苏轼和陶还真不是很像。陶渊明是个不卖弄聪明的人,而苏轼时时还卖弄一下自己聪明。比如他说自己和陶渊明比起来“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就是说我虽然不如陶公悟道早,但是我写诗也不比他差啊。检渊明全集,没有一首有这样的语气。而另一首上来就说自己是“畸人”是“散材”,看似自贬,实则自矜。还说要和陶渊明携手做朋友,这个想法很可爱,也很真实。但渊明提到敬仰的古人,从不是这种语气与态度。可见东坡与陶,性格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对于这种区别,有人认同,有人批评。认同者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至坡老和陶,好在不学状貌。”批评的则如吴觐文:“坡公才情飘逸豪放,晚年率归平淡,乃悉取渊明集中诗追和之,此是其好陶之至,不自知其言之病也。”(《陶渊明集批语》)

  不过与其从苏轼和陶中寻找他与陶的相似之处,倒不如从他非刻意和陶拟陶的诗中寻找一点神似的风味: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之遗意耳。(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

  苏轼的一生,贬谪占据了大半。他南迁时,还和过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还把《归去来兮辞》檃栝到词里。因为他觉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得非常好,但在当时不能唱。于是他就把《归去来兮辞》的语句拆散了,填到一首当时有音乐的词牌名为《哨遍》的词中去。没事就让人唱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