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个好父亲吗?(2)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为何在五次出入官场?

  既然对儿子们抱有这样高的期许,辞官归家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轻松与安适,而且也有愧疚之情,那为什么陶渊明不选择重返官场,给孩子们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呢?毕竟“最高超的心灵,也逃不出物质的需要”。陶渊明曾这样解释过自己不愿再做官的原因: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陶渊明说自己性情刚直,才能拙劣。这里的“才”应该指的是在官场上的逢迎之“才”,在这篇《与子俨等疏》的后面陶渊明也称自己“日月遂往,机巧好疏”。这样的自己与官场潜规则相违得太多,继续做官一定会招致大祸。何以见得呢?这就要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说起。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如果穿越到魏晋时期,我们会看到穷途之哭的阮籍。阮籍对当时的高压政治不满,但不敢说出口。他三缄其口保持沉默,因此保全了性命,但却难消胸中之块垒,只好借酒消愁,只能在路的尽头放声大哭。我们还可以看到性情刚烈的嵇康,拒绝和司马氏集团合作,就被砍了头,临死之前弹奏的《广陵散》成为绝响,儿子也托给别人照顾。

  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描述过当时的政治环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在“鱼骇鸟惊”的高压之下,陶渊明对现状不满;孙恩叛乱、桓玄篡国、刘裕专权,整个国家处在动荡之中,陶渊明更有恐惧之心。

  孔子曾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为当国家无道之时,还是早点避祸退隐。陶渊明先后五次做官,做过桓玄和刘裕的参军,但都辞官归家。后来刘裕专权残忍杀害大臣,陶渊明曾经在《饮酒》(其十七)中透露了自己的心思:“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性情刚直的陶渊明很清楚,自己留在官场,迟早会给家人带来祸患。从这一点来说,陶渊明辞官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