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3)

时间:2021-08-31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①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②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③率妻子邑人( ) 遂与外人间隔( )

  ④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说如此( )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 今义 )

  ②.妻子(古义 今义 )

  ③.绝境(古义 今义 )

  ④.如此(古义 今义 )

  ⑤.无论(古义 今义 )

  ⑥.鲜美(古义 今义 )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欲穷其林( ) ④便要还家( )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规往( )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B、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C、见渔人,乃大惊(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E、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 ) B.屋舍俨然( )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欣然前往( )

  二、阅读课文回答

  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朝代)(作者)写的《》,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黄发”指

  “垂髫”指。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 ) ②阡陌交通( )

  ③芳草鲜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并配一段风光录像,你怎么设计呢?

  。

  ②.体会加点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

  A.初极狭,才通人 B 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D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或异二者之为

  ③.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④.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⑤.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见了渔人“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