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桃花源记》的结尾之谜(2)

时间:2021-08-31

  其次,“外人”削弱了寻找桃花源的热情。言辞凿凿的渔人最终找不到桃花源,决心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不久“未果”而死,这两件事如果联系起来想想,不难发现一种可怕的事实:桃花源好像有“神力”保护,寻找桃花源是没有结果的,甚至是没有好下场的(渔人找不到桃花源可能受到太守处罚,刘子骥不久就死了)。可以这样说,这两件事有效地渲染了一种玄乎其玄的神奇力量,极大地震慑了“外人”对桃花源的兴趣。此外,渔人找不到桃花源,在别人看来,渔人有说谎的嫌疑,这也能够有效淡灭“外人”寻找桃花源的兴趣。

  第二,从陶渊明的角度来思考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

  首先,陶渊明认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灵魂丑陋,不配得到桃花源。课文以渔人作例子,以点带面批判了“外人”的丑陋灵魂。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桃花源人郑重地请求渔人不要跟其他人说起桃花源,可是,渔人出来后,马上就把桃花源的情况报告给太守,并带上其他人重返桃花源,完全不顾桃花源人先前的深情嘱托和热情招待,可见,渔人是一个没有信用的小人,是一个没有情义的小人,是一个没有感恩心的小人。同时,渔人一下子就把桃花源的情况报告到官府,搞得很大场,暴露了渔人企图捞到官府奖赏的不良居心,表现了渔人自私贪婪的恶性。渔人的丑陋折射了“外人”的丑陋,那么,由这些严重“缺德”的小人组凑而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尔虞我诈、争斗不断的黑暗社会,广大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痛苦,抒发了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其次,陶渊明热爱桃花源,保护桃花源。桃花源是人间天堂,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陶渊明极其珍爱,满心追求。桃花源作为美好社会的象征,其美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美好。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翠绿的桑竹,祥和的气氛,展示了桃花源的迷人环境。二是生活美好。昌盛的禽畜,怡乐的老幼,丰足的衣食,分明的作息,展示了桃花源的幸福生活。三是人性美好。对耕作的辛勤,对客人的热情,对邻里的和睦,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珍爱,展示了桃花源的善良人性。陶渊明多方面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抒发了他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  综合上面两点思考,可知陶渊明将桃花源神秘化,是有意而为的良苦用心——陶渊明不愿意丑陋的“外人”破坏他心中神圣的桃花源。这很好地强调了陶渊明心中的美好愿望,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真是匠心独运的精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