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文简析与导读

时间:2021-08-31

  《桃花源记》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下面是其简析与导读。

  《桃花源记》课文简析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的时代,也曾做过小官,但由于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官归隐。为了表示自己对平等、和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现象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根据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理清线索也是这课书的学习重点。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离开桃源又寻找桃源的经历。行文中悬念不断,“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使故事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其中,对桃源中景、人、情的描写,是记叙的一个补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本文,在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同时,也应当了解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这是阅读的难点,要注意把握。

  这篇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要全篇背诵。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也要掌握,如:“具”、“寻”等。

  《桃花源记》导读

  本文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这篇“记”中,作者以捕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记叙,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和睦相处,安乐幸福,作者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不满黑暗社会,追求和平幸福的愿望。

  本文虽以时间为顺序一一写来,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