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

时间:2021-08-31

桃花源记有感1

  大约是桃花匝浓,亦或是村人淳朴。无论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记》确实是别有一番趣味。

  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虽有些平淡,却不至于让人腻味。初看虽平平,再阅变惊色。一座隐匿于缤纷桃花之中的村落,就这样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似电影那样虚幻----我闻得见灶台上的饭香,听得见孩子们的嬉闹,看得见那稻田间的劳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样的真实而令人沉迷,不但惊艳了那随心而入的渔人,也惊艳了我因现代诗词而感到的黯然。

  在无数的评论里,总是有许多人去纠结桃花源是否存在的问题----要我说,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闹之外的一方净土。无论是否真的存在,总是给人们一丝安慰和幻想,成为心中不被世事所扰的代表。可一旦被发现,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渔人”,闯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静。我们唯一的一点念想,也便会随之破灭了。

  我不怪那贪心无知的渔人,亦不可怜那“寻病终”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欢声笑语,不复留存在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缤纷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种别样的、带有人气儿的美----若无人面红,哪来桃花浓?只待千百年后,这迎风飘舞的桃花,终究会乘风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复当年的惊艳了。

读桃花源记有感2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读桃花源记有感3

  开学第一天,我闪学习了一篇文高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作者的一位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

  课文中讲诉了一位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林,并进入了桃花林,里面的人都很好客,以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在里面住了一段日子,便想回去桃林源的人给他提了一个要求:出去后不准把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告诉别人,渔人答应了。但他去不遵守承诺,沿着回去的路做记号,回到家后,他便到尊长那里去,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太守便派人随着他去,渔人便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走了一会儿,便迷了路。

  南阳刘子骥中,听说了这件事,便高兴的计划着前去,没有实现回来后不久便病死了。

  桃花源是一个平静的地方、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说明了作者在战争时期向往平静、自由。

  虽然这只是一个理想,但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应了当时可怕的战争持续了多久的时间,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平静、自由的生活用品的向往。

  也正是这种向往,才有了这些如此好的文章,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这种向往才不能实现。

读桃花源记有感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平、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