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实录(6)

时间:2021-08-31

  生:我们认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破坏他们的生活,比如渔人言而无信,带人来寻找,不怀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异议,师:刚才这组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很好,我们再看余海彬有何见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去破坏他们的生活,刘子骥是高尚的人,陶渊明为什么也不让他找到桃花源呢?

  师(赞许):余海彬看来对课文研究仔比较深,提的问题也挺有意思,那你认为陶渊明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没有这个地方,我在网上查过武陵有个桃花源,但经考查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渊明捏造出来的,因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齐鼓掌表示赞同。)

  师:余海彬同学的这种学习态度实在令人感动,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真让余海彬也去—访芳踪了,余海彬也没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却找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打出幻灯片6》总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接下来我们再把最

  后两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种遗憾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请一为学生范读。)

  师:杨智深你来试读一下。

  (生杨智深读。)

  师:遗憾的感情从哪体现?  生答:“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问津者”。

  师:那刚才杨智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没有?

  生有的答:还可以。

  师:老师觉得杨智深已经把握了,接下来大家跟着音乐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读一次好吗?

  生:好。(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读完后下课铃响。)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