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深情的杂文随笔(2)

时间:2021-08-31

  正值端午佳节,我想起王摩诘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禁想起故乡年年岁岁的端午盛况来。故乡的端午,距离端午还有一个礼拜,做母亲的便把孩子赶到山里去,寻找那生于林间的艾叶。这时正是群蛇出没的季节,小孩子纵然心中踹踹,也满怀着兴奋上山,将一张一张的艾叶采来,放在屋旁的凉风洞里。端午一到,差人拿出来,用清水细细洗净,用盆盛起,又端出泡好的糯米,滤过水,用家什盛放在那里,再弄一扇棕榈叶,用文火熏了,撕开来,这时一切准备妥当,母亲便端一条凳,静坐于光线明亮处,包起三角粽来。及包完了粽子,由小孩子烧好一锅水,母亲将粽子放下去,又扛着锄头干活去。这边将粽子煮熟了,用一大盆盛起,等它冷却。大人们回来,进屋便能吃到溢着艾叶香气的角粽。正所谓“热糍粑,冷粽子”,一家人笑声满堂,吃的就是这份节日的喜庆。如今,那些早已成了遥远的足音,我已多年在外,许久没有吃到一口母亲做的米粽了。看到殷尧藩在《端午日》里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不禁为他一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牵扯出这许多感慨来。更让我叹息且觉得深情的是他的另一首诗《同州端午》,其诗写道:“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却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这首诗着笔便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略写了端午气氛,首句使人联想到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一句红颜衰老之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离家三十五载,昔日红颜美少年如今已成半死白头翁,其中之沧桑,怎不叫人倍感凄凉。“儿童见说却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读到这一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霎现脑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有苏轼《定风波》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该是有多长多久的漂泊,才能反认他乡是故乡?“却问何方是故乡”,诗人的渴望回乡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这份客子思归的深情,为唐诗的丰富多彩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