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和其唐诗代表作介绍(3)

时间:2021-08-31

  ⑩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⑾边风飘飖:一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⑿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⒀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⒁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

  自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无能之辈,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十二月,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二十六年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高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