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品汇》的时代影响性

时间:2021-08-3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棅编纂的《唐诗品汇》产生原因,辨体理论及对明代崇唐的复古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高棅 唐诗品汇时代影响性

  一、《唐诗品汇》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符合明王朝建立初年“重振汉唐雄风”的需要。唐的繁盛和强大,是后世之人有目共睹的,每个帝王,尤其是有着雄才大略,知道建国之难的开国之君,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像唐朝那样是个太平盛世。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提倡盛世之音,反对宫体诗的靡靡之音等。这政治的需要和皇帝的提倡,使得世人的崇唐的复古思潮成为可能,也有了其发展的社会土壤。当时的士人也积极响应了,如高棅的老师林鸿的诗集就起名为《鸣盛集》。

  (二)有明一代,士人爱好唐诗蔚然成风,刻书业的发达又为刻印大型书籍创造了条件,编纂了许多隋唐五代的作品总集。

  (三)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主张的手段,倒不在于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于出选本。--鲁迅《选本》(通过选本来表达作者的诗学思想)

  二、对《唐诗品汇》主要的批评

  明代前中晚期对《唐诗品汇》批评最厉害的分别是方孝孺、杨慎和钱谦益。三人的理论角度各异,与明代的诗学辨体理论相关。

  (一)近世之诗大异于古:工兴趣者超乎形器之外,其弊至于华而不实;务奇巧者窘乎声律之中,其弊至于拘而无味。或以简淡为髙,或以繁艳为美,要之皆非也。--明 方孝孺《刘氏诗序》。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诗。…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方孝孺《谈诗五首》(按:是出于正统理学意识,对诗学辨体的形式主义特征表示不满,主张“发挥道德即成文。是批评《唐诗品汇》的辨体理论的“过”)

  (二)杨慎 批评《唐诗品汇》的“不及”,批《唐诗正声》选诗古律不辨,体例不严,不足以“正声”:《唐诗正声》首以五言古诗,而其所取如陈子昻“故人江北去,杨柳春风生”,李太白“去国登兹楼,怀归伤莫(暮)秋”,刘眘(“慎”的古体字。刘昚虚,字挺卿,世谓江东人。天宝时,官夏县令。生性淡泊,深于经术,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存诗十五首,多五言。)虚“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崔曙“空色不映水,秋声多在山”,律也,而谓之古诗,可乎?譬之新寡之文君,屡醮之夏姬,美则美矣,谓之初笄室女则不可。于此有盲妁,取损罐而充完璧,以白练而为黄花,茍有孱壻必售其欺。髙棅之选,诚盲妁也。近见苏刻本某公之序,乃谓《正声》“其格浑,其选严”。噫!是其孱壻乎!--杨慎《升庵诗话》卷七

  《杨升庵诗话》谓高棅所选《唐诗正声》,……即(使)古人有误,谈艺者何忍痛骂至此极耶?杨升庵该博之士,见今人尽学唐诗,流入庸鄙,深可厌恶,独取六朝清新流丽之语,使耳目一新。即如升庵议论,便当另开门户,以古人所未道者为佳,而取其高出人意表可也。

  (三)钱谦益深恶明代诗学格调派陈陈相因的流弊,反思明代的诗学理论的发展,把《唐诗品汇》作为明代复古格调派的始作俑者加以抨击,恨之深,言亦厉。“膳部之学唐诗,摹其色象,按其音节,庶几似之矣。其所以不及唐人者,正以其摹仿形似而不知由悟而入也。神秀呈偈,黄梅谓以此修行,免堕恶道。昔人亦谓,‘日模兰亭一纸,終不成书’。自闽诗一派盛行永天之际,六十余载,柔音曼节,卑靡成风,风雅道衰,谁持其咎?自时厥后,弘正之衣冠老杜,嘉隆之颦笑盛唐,传变滋多,受病则一。--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

  (四)《曝书亭集》巻三十八 。顾正嘉以后,言诗者本严羽、杨士弘、高棅之说,一主乎唐而又析唐为四,以初盛为正始、正音,目中晩为接武遗响,斤斤权格律、声调之高下,使出于一。吾言其志将以唐人之志为志,吾持其心乃以唐人之心为心,其于吾心性何与焉。至谓“唐以后事不必使,唐以后书不必读”,则惑人之甚者矣。韩退之有云:惟古,于辞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夫。辞非已出,未有不流为剽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