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山子传》看苏轼的烂漫行文(2)

时间:2021-08-31

  此间笔墨,仍是从本人性格论述。但江湖多有因“家道中落,不善经营”而被迫流浪山中者,方山子其人欤?顺着这个思路,作者继续言说,曰“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即可得荫祖德而入仕途;又曰:“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换言之,便是坐吃,也自可潇洒度日,可是他却“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作者再度发出疑问“此岂无得而然哉?”

  行文至此,作者跌宕笔墨,纵横昔今,却只是为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了一个“问题人物”,便是作者似乎也不知道为何老友陈季常要隐居此间。于是,最后一段破空而来,曰:“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方山子亦异人也,若方山子之人多也。作者疑惑方山子为何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也疑问其他人为何如此。

  但是,真的疑问吗?恐不见得。关键便在“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十二字上,此间情感之深,作者早已知之,故能信笔写出。再看首段,隐士形象飘逸如仙,足见作者已知隐士三昧。

  那么为何不言?何故隐居?索其人生之事可知也。世事混沌,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用则儒家,修齐治平;退则道家,放荡身形。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有志同道合之人,纵使山中野泉,亦足以乐。苏轼曰:异之。非真异之。代俗人言语耳。俗人不知,便罢了;知之,亦无不可。游戏笔墨,慷慨人生。虽言方山子,其不言己乎?方、苏相见,此所谓真正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苏轼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方山子传》正见此意。才气纵横,令人感慨。吾今言之,未传万一精妙。教学,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