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论文(2)

时间:2021-08-31

  苏轼自由奔放的风格往往又与缜密的观察和细致的表现结合在一起。他的优秀的咏物诗都可以看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的功力。他的七古长篇注意布局谋篇的完整,使之虽有一泻千里之势而又能“文理自然”。苏轼诗的特点还在于:作为诗人,他对事物的诗意的感受有时并不比他的观察和思索更敏锐和更深刻。他的不少诗,可以写得动荡流走,不落平板,但诗的形象往往不够鲜明和饱满,而以一种理趣见胜。即使像《题西林壁》、《琴诗》等,它们获得人们的喜爱,也并不由于其中有多少诗味,而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了带有哲理性的问题,说出了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东西。这种哲理诗虽然吸收了禅偈的机锋,但和他那些枯燥无聊的“禅诗”是有区别的。

  苏轼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是受了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而又有所发展,也是宋诗的一个共同特征。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比之韩愈等人,也较少矫奇立异的弊病,如《凤翔八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子由论书》等还是可读的;但他同样无法克服议论化的根本缺点: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的损害,并且容易造成诗歌语言的松散。议论化又和他的矜才炫学的习气相结合,更是十分严重地影响了创作的成就。一是用典。苏轼诗中虽有个别用典较能帮助意境的创造,但大都是典故的堆砌。像《贺人生子》、《戏张子野买妾》等,句句用典,有的甚至一句用两个或三个典故。有不少典故在他诗中重复使用。他几乎袭用了《庄子》所有的寓言和警语,又大量采用佛典。这就使作品变得滞闷和艰奥,人们往往被一大堆典故挡住去路,很难立刻进入诗的境界。另一是和韵。魏晋以来,诗人唱和本来是不拘体制也不袭原韵的,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皮日休和陆龟蒙等人稍开和韵风气。到了苏轼手里,每每与诗友“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岐亭五首序》)。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反而津津有味地当作写诗的目的。他不仅跟朋友们往返酬和,而且和自己诗的韵,和古人诗的韵。《滹南诗话》中指出,他的诗集中“次韵者几三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者多矣。使苏公而无此,其去古人何远哉!”在这大量和韵诗中,佳作确实不多,和他有成就有特色的诗相比,显得很不调和,难怪引起有识见的评论家对于诗人浪费才华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