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苏轼好学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1-08-31

  苏轼好学讲了什么东西

  《苏轼好学》所介绍的是苏轼的一个小故事,由这个小故事所引申出来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他从前在读《范滂传》时候欣赏范滂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对他的人生既羡慕又崇拜,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有着刚毅正直,不为权势所屈服的那种精神,所以一心想要成为那样的人。于是苏轼便询问他的母亲,问他可不可以成为和范滂一样的人。他的母亲节也是个博览群书,十分懂的道理的人,听他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支持的,便说道,“你若是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自然可以成为范母。”

  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最好的鼓励,苏轼十分的心驰神往。后来苏轼博览群书、并且对社会和各种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每天都能写几千字的文章。更喜欢像贾谊那样伟大的人,这时候他才明白《范滂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禁心生感叹。后来当他读到《庄子》这本书的时候,苏轼心中突然霍然开朗,心中想到从前我读书以后心中有许多的想法和感悟都说不出来,不能明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直到读到这本书才明白过来,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曲折和苦楚,可是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是无法否认的。而他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本身先天的天赋和后天自身的勤奋努力,和他的成长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

苏轼与陶渊明有什么关系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伟大诗人、辞赋家,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辞官而去,归隐山林,他同时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养,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苏轼与陶渊明都是对官场的不满,远离官场,归于自然,但他们两个人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渊明的生活的是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东晋后期,那时,陶渊明虽为官却遭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展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才干也不得发挥,因为他毅然决然,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而苏轼生活的背景开明的多,朝堂通过各种变法,想要国家走上富强之路,苏轼因为自己的政治意见得罪了当朝的权威,受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堂,虽然苏轼最后归于自然,但仍对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报效朝廷。苏轼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创作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向往陶渊明寄情于自然的那份洒脱,通过陶渊明的诗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乐趣。

  陶渊明虽然才华兼备、心态豁达,但他始终以隐士自称,他作品的自然风格与华丽的文风不符,所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宋代以后,文人的推崇与苏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轼的诠释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官场上失意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陶渊明的淡然,也是后世人崇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