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论散文欣赏(2)

时间:2021-08-31

  这里首先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象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何蓬《春绪纪闻》引苏轼语)他晚年形容自己写作诗、赋、杂文时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答谢民师书》)即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它是苏轼在文艺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今天克服种种形式主义的文风还有一定启发。

  由于苏轼阅历的丰富和学问的渊博,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种种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境,这就使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见《文说》),而,“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的作用发挥到了更高的境地,同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

  他的政治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里各篇,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赍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又显见《战国策》的影响。

  贾宜纵览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发展,深究治乱的根源,对汉朝的政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到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更丰富了。

  苏轼从小读书就“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见《上韩太尉书》),他在仁宗末年所进策论,对当时封建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和各个问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确有所见并提出自己的对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