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学问(2)

时间:2021-08-31

  如今,我们的家庭环境相比于苏轼好的太多,但回想起我们当年的学习经历,是否也是像身处于苏轼那样的环境当中,自己的父母又是否像苏老泉、程夫人那样严苛却又有为的教导我们呢?苏父的严厉以至于让多年后已经垂老的苏轼做梦都想起曾经父亲斥责自己读书的时候。我虽不是十分赞同以严苛的方式教育孩子,但言传身教这一点确实值得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谈吐风貌,父母搭建的教育环境是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方面。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还要问,于问中知学,于学中求问,这样才能有所进步,童年的苏轼就已经显现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苏轼的乡校老师曾经当堂念一篇文章,苏轼听后非常好奇,追问老师文中这些人的来历,老师听后斥到“你一个小孩子知道他们能做什么?”苏轼听后,辩解道“他们又不是神仙,也只是凡人而已,我为什么不能知道呢?”老师听后颇为震惊,当即为其讲授这些名人的来历,其中一人便是苏轼敬仰后来的恩师——欧阳修,也是苏轼文风的启蒙者。

  不耻下问,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是求学者该有的态度,而老师也没有遏制苏轼作为一个孩子知学好问的行为,也体现了为人师该有的风范,这两点便足以为后人道哉!

  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天赋这个东西,它不能证明你比别人更强,但它一定可以说明同样努力的两个人,有天赋就比没有天赋的人所完成的东西更让人眼前一亮,更富创造性。就拿写文章来说,有天赋的人就比普通人写的文章多了那么一点灵气,而这一点灵气便像赋予了这文章灵魂一样,我们姑且将这灵气称之为才华吧!

  只靠才华成事的人,终有一天会将才华耗尽,而精疲力竭,再难突破。只有将才华凌驾于学问之上的人才能走的更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成为名篇。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已经被欧阳修嚼烂了!因为,他始终不明白苏轼文中所用典故出自何处,翻遍家中所有藏书,依旧不能找到!苏轼泯而一笑告诉老师这典故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回到家中又一宿没睡,研读了一遍孔融传,依然无所获。这时苏轼才挑明,这典故是他根据孔融传的故事杜撰出来的。欧阳修听后,表现的竟然不是恼怒而是惊喜和赞赏!这是把书读到了骨子里,然后从灵魂处升华出来!赞叹此子不得了,三十年后,无人记得我欧阳修了,这天下只有他苏子瞻了!

  如此活学活用,这怕真得靠天赋才能让人如此惊叹吧!三十年后,已经是知天命的苏轼,早已是当朝人人敬仰的文坛大家,上至黄帝大臣,下至乡野小民,无不对苏轼不可一世的的才华所拜服。当乡间田野中都在传颂着“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时,不知是否有人曾记得欧阳公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