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板栗(2)

时间:2021-08-31

  “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栗子生于山上,要到深秋经霜以后采摘,故可作用于补“金”——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为人身的几个要素,而栗子又兼可补气,增强丹田的热能)

  “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 噍:音jiao,咀嚼。栗子吃到嘴里如果声音铿锵,说明还烧煮得不熟,要细嚼慢咽,以免伤胃)

  “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桨”(来客告诉我要早中晚三次,将久久漱过的唾液徐徐咽下,能顶上服食琼浆玉液之功效)

  -

  -

  后若干年我在听一次中医讲座中,始明白“晨兴晚”的晨,不是指一般早晨六七点,而是凌晨三四点,于是我改为后半夜醒来就练习,将唾液久久在口中漱之,慢慢咽下,然后听到肠腔中“如鼓”(古人实行后的形容)的声音。这里应是道家的养生经验。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

  -

  苏辙曾同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宋代有识之士,均反对过史上争议颇大的“王安石变法”,我年轻时代很时兴学习“法家”(力主变法)学说,所以,我认为他们虽属著名诗人,但不一定都懂时政可能有时是“保守派”,到了中年有了沧桑的人世阅历,始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而到了晚年结合《宋史》重读《宋词》,始彻底明白,“变法”是好事,关键是怎么变,(“折腾”更不是变)“安石变法”的主导想法不坏,但实行中弊大于利,那些当时的祖国诗人对国家的爱刻骨入髓,他们早已就敏锐地发现它不利于民,甚而广害天下,所以不惧权势不顾迫害,甚至终生呼吁不止——  -

  -

  海子有诗“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__我实用了苏辙诗歌里的这帖药方,诗人就再生了,实际地活着了,有益于人间和他人地活着了!尽管大浪淘沙事去千年人去千年。这首诗字面看有什么特别华美吗?诗人仅仅为炫耀自己的才华而写作吗?不,他们象远古道士和名医一样有庄严目的,为实用性而存在,这是古代贤哲对文学的最高理解。

  “不知歌者乐与悲”“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苏辙《竹枝词九首》)

  __善哉苏辙,苏轼,苏门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