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

时间:2021-08-31

  虚实结合色

  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

  眼前:快哉亭(江水与碧空相接,夕阳与亭台相映),实景

  长记:平山堂(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虚景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师补充,这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

  7、下阕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出了江面的平静,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答: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对水光山色进行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一幅动态画面。

  8、“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答: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教师补充并投放幻灯片,宋玉《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译文】

  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赏析: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全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