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推荐(2)

时间:2021-08-31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