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水调歌头》说课稿2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2、在充分朗读之后,我适时的抛出4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

  3、然后精讲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然后回到课文。

  4、接下来是升华总结,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面对一轮明月古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学完本文之后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拓展交流。

  (四)、当堂检测

  课堂最后,播放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非常好听,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让课堂更有效!

五、说达标

  1、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艺术上有何特点?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如意的事,学了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两个达标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用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水调歌头》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歌头》说课稿】相关文章:

1.水调歌头说课稿

2.水调歌头的说课稿

3.《水调歌头》优秀说课稿

4.水调歌头说课稿推荐

5.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

6.《水调歌头·中秋》说课稿

7.《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