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精品教案(4)

时间:2021-08-31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课外比较阅读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瞩望吗?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深沉含蓄。此诗意境很美,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