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三课时。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4)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1)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2)‘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3)《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人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檗《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人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人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4)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
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
创作目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