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2)

时间:2021-08-31

  一 《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二 《蜀道难》架构分析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篇先对蜀道开辟之难进行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和神奇的色彩。接着又对蜀道行走之难进行了渲染。从路的艰险重重、山的高峻险恶、气氛的悲凉愁苦等若干方面进行描绘,这样让诗读起来更加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最后,对蜀道环境的险要和形势的险恶进行勾画,将诗的主旨意义进一步深化。诗人汹涌澎拜的激情渗透在诗歌的每一个韵律中,通过对蜀

  道入木三分的描绘和刻画,使诗人的感情收束、延伸和爆发,这样既铺垫了诗歌的基调,又能够反复吟唱诗的主旋律。从秦入蜀、由古论今、将政治形势蕴含于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通篇的脉络结构更加清晰明朗、让读者一目了然。“蚕丛及鱼尧,开国何茫然”,借助于一个悠远古老的传说,渲染了蜀道开辟之久远。通过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来形象地勾画出蜀道开辟的艰难程度。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蜀道的险峻无比,即写古又写今。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悲叹。诗的第三部分,则是浓墨重彩,借助对险恶地势和环境的描写,来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诗人描写太白峰的高耸入云,用一句“西当太白有鸟道”,来烘托栈道的恰似天梯,鸟道的奇险无比、高峰的无法逾越,急流的湍急回旋、青泥岭的九曲盘旋,最后一直到锦城之乐、剑阁的峥嵘,诗的脉络和自秦入蜀的轨迹相吻合,对蜀道的艰难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以上的艺术评析可以用“景奇意悲”精准概括出来,而这种艺术特色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当时文化、社会和政治深层次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