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思归情结(3)

时间:2021-08-31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按: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王注:“按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

  以上四则蜀地神话,单看起来,各有其旨,互不相关;但当它们被李白借用到《蜀道难》中后,便在蜀道难这一主题的笼罩下,有了统一的意蕴。首先我们来看蜀道这一主题。正如安旗先生所言:“早在唐代以前,阴铿《蜀道难》已有功名难求之意,唐卢照邻《早度分水歧》也是既描写蜀道艰难,又感慨仕途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也是如此。诗末有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思,此中兼见宦途情’,就更为明显。《全唐诗》中写蜀道的诗数以百计,凡失意者,蜀道则难;得意者,蜀道则易。可见蜀道难易之感,关系仕途穷通甚明。”③而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更是直接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羞归者,欲归而不得也。姚合这一论点,无疑正接触到《蜀道难》的核心。上列四则蜀地神话,便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具体而言,第一,隐喻作者渴望与君王交识而建功立业;同期所作《长相思》也表达了这主题。第二,隐喻其初到长安的希望。第三,借回日喻交识阻隔。第四,借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诗人内心潜在的呼唤。李白一生都惦念着故乡,遇到人生挫折时更是如此。早在安陆时期,李白便写下了《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秋夕旅怀》、《静夜思》等思乡之作。他晚年的《宣城见杜鹃花》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其实李白内心归去的呼唤并不总如《蜀道难》这般隐秘。在同期所作的《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结尾,李白就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的呐喊。但为君王辅弼的理想未实现,怎能轻言归去呢?只好借神话聊抒心中之情。而“这种神话情境的瞬间再现,是以一种独特的情感强度为标志的”。“原型的影响激动着我们(无论它采取直接经验的形式,还是通过所说的那个词得到表现),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短暂的意识,进入永恒的王国。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为人类的命运,也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的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④这正是李白这篇《蜀道难》“惊风雨”、“泣鬼神”,“奇之又奇”之魅力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