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蜀道难》有感(2)

时间:2021-08-31

  接下来,李白的仙笔一挥,就穿越了四万八千年的时间隧道,从远古的蜀国的两个国王茫然开国一直写来,告诉读者,在漫长的岁月中,秦、蜀之间不能通人烟。史实如此,空间呢?只见李白的神笔一扬,又跨过逶迤险峻的山川,从秦地的太白峰写到蜀地的峨嵋巅,在这山水连绵的空间,只有鸟儿可以从山缝中飞过。直到地崩山催壮士的牺牲,四川和陕西之间才有了山上的“天梯石栈”,可以来往。

  这是诗仙一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 是诗仙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这一节,诗仙把蜀道的山水之险,动物和人类愁攀援的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你看那,高处是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低处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鸟儿飞不过,猴儿愁攀援,人在蜀道行,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正当读者觉得蜀道难到了极点之时,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进一步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畏途。无论“悲鸟号古木”还是“子规啼夜月”,都“使人听此凋朱颜!”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诗仙好像端着一个摄像机把蜀道拍摄。从“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远写镜头,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再到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诗人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剑门关高峻又险恶,一人把关,万人攻不破。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说锦官城中虽说能享乐,不如早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也是诗人第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李白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以仙人的姿态,把蜀道之难写绝了,以至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逾越。

  今天,我再读《蜀道难》,不仅读懂了蜀道的高危艰难,还读出了诗人豪放飘逸的仙气,以及其它。《蜀道难》我将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