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蜀道难》有感(2)

时间:2021-08-31

  最著名也相对较近的一次学习是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先去荆州,后取益州,然后出荆州取洛宛,出汉中袭长安,复两京,天下可传檄而定。从古至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没错,不过却不万能。守江山靠的的不是万里长城,而是人心。但有几个帝王能善用人心,人心这东西确实无敌,但很难掌握,而且是个长期工程,相对来说地利的优势更容易掌握,而且不容易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其变化,那山山水水总是在那里的。作为首都来说,彼时的长安基本就是首选了。相比于洛阳的无险可守四战之地,长安只要守住了潼关这个门户,来自中原大地的压力都可忽略不计。所以四川虽然地处一隅却是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场所。蜀道的难行在于它的单向性,入蜀难,出蜀则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旦四川的君主是个守成或者不思进取的,四川就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几十年独立的隔绝之地。孔明先生的隆中对,我猜测多半还是想模仿高祖出三秦而争天下的轨迹。隆中对最大的问题是,出川道路的稀少,减少了战略上回旋的余地。换句话说,就是傻子也知道你从哪里出来,除了硬碰硬的打,很难取巧。如果高祖时守三秦的不是轻敌而骄的章邯等人,高祖多半是要在四川被送终了。四川虽是好守之地,却是以放弃战略的主动性为前提的,说到底就是准备以一隅抗全国,胜负之数可想而知。比较一下汉初和汉末,有几点不同,汉初项羽分封基本刚结束,就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刘邦多少有点乘乱而起的意思。汉末北方魏国一家独大,诸葛每次出祁山面对的都是北方最精锐的骑兵。项羽背信弃义,这一点是的他这个霸主很难令人臣服,杀义帝更是受人以口实。强如诸葛的隆中对尚不能成,则后市小辈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从前的以后,四川渐渐由一个可能的幸福发源地,变成了理想的避难所了。

  唐玄宗入川,路还没迈开几步,先丢了个贵妃,说实话我真没觉得杨太真有多少错。荒废国事这些就不用说了,只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一步接一步的臭棋,把长安这个不太可能被攻克的城市,拱手送了安禄山。

  明末张献忠入川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杀人。据说是杀得只剩几百户,最后不得不湖广填川。

  石达开是另一个被隆中对误导的人。四川也不是随随便就可以进的地方,不然你还去干吗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