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陇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之比较(9)

时间:2021-08-31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发秦州》)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盐井》)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凤凰台》)

  去往与愿违,仰惭林间翮。《(发同谷县》)

  这些诗句有说理,亦有抒情,更多的是抒情与说理融会在一起,情中有理,情理交融。而李白的《蜀道难》则表现出作者的“尚巧主景”,诗人巧妙立意,奇特构思,驰骋想象,创造出变化莫测、瑰伟多姿的艺术境界。诚如殷璠《河岳英灵集》所说:“白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总之,杜诗质实,李诗瑰奇。杜诗气势内蕴,李诗气势外露。二人创作个性都很鲜明。

  李白《蜀道难》诗的写景虽亦不乏险象,但给人总的感觉却并不是阴森可怕,相反倒呈现出一种雄壮之美。比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诸句,写得绘声绘色。只见悬崖峭壁,枯松倒挂,飞泉瀑布,奔腾轰鸣,石转崖崩,声震如雷。抓住景物之特征,大笔勾勒,成功地描绘出了山之险峻和水之壮奇,充分体现出李白诗雄壮豪放的风格特征。而杜甫的“陇道难”组诗则与李白《蜀道难》诗的大笔挥洒不同,他更注重对细微之处的审视与品味,刻画具体,描绘细致。例如《法镜寺》: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婵娟碧藓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敢取。

  这是自秦州赴同谷纪行组诗的第六首。诗人见深山古寺,被寺院周围幽美的景物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纪胜诗。法镜寺,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境内。《西和县志》(1947年编)载: “法镜寺,在县北三十里石堡城西山上。”法镜寺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窟寺,约建于北朝初期,遗址在今西和县北三十里石堡乡西山上。作品开篇先述说自己因身家危难而前往他州,勉强行路难免劳苦。三、四句写自己“神伤山行深”之时,却被崖间古寺所吸引,转愁为喜。接下来分层具体描写法镜寺附近的景色。诗人由近而远,自下而上,细致地描绘了此地碧净明润的苔藓,密集丛生的冬笋,迂曲回绕的山泉,以及“冉冉松上雨”。描写精致生动,很有特色。此时作者仿佛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十分和谐地统一到一起了。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写清晨的景色。“泄云”四句,写升腾的云气笼罩着清晨,被遮蔽的旭日,终于送来了万道霞光。只见古寺红色屋脊半映晨光,明艳的门窗历历可数。最后写自己离开法镜寺的情形。此诗写景清丽,富于变化,很有层次感。诚如仇注引钟惺对此诗的评论: “老杜蜀中诗,非唯山川阴霁、云日朝昏,写得刻骨,即细草败叶、破屋危垣,皆具性情。千载之下,身历如见。”此说颇有见地。《木皮岭》诗是自同谷至成都纪行组诗的第二首。《成县新志》载:“木皮岭在县南百里,疑今白马关。《通志》载黄巢之乱,王铎治兵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入蜀要路。”《徽县县志》(1924年编): “木皮岭,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陵崖坎,艰于行。”因山上多木兰,其皮为中药厚朴,故名木皮岭。杜甫从同谷出发,取路栗亭,南经当房村,越木皮岭、青泥岭,沿嘉陵江入蜀。诗中叙述冬行的劳苦及木皮岭的险峻和奇秀。开头四句写自己的行踪和旅途的艰辛。接着写木皮岭的险峻雄伟及攀登之难,先写登山的艰难,以“汗流”二句来衬托登山之费力,因登山而汗流浃背,在严寒之中也感到温暖。“远岫”四句用众星捧月的手法,来烘托木皮岭的高峻。诗人甚至认为它与五岳相比,也并不逊色。“仰干”二句则具体描写木皮岭的壮观:仰望峰巅塞满了天空,俯视沟壑如切开了厚厚的地层。然后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走在木皮岭上的所见所闻。听到虎豹在争斗,看到废弃的栈道如折断的车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写那山谷下有冬青树林,山石上爬着长长的树根。以平实的语言摹眼前景物,其形状如在眼前。“西崖”六句,是以特写镜头描绘木皮岭西崖的秀美,那里如“玄圃”仙境一般。结句“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乃触景生情,为垂老奔波而默默伤神。浦起龙评云:“结入妙,又转出好景,使人留恋。才动足,便思住足。是作者有意留西崖于后作翻身势,是谓波澜老成。”[3]全诗随物赋形,模山范水,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木皮岭的高峻雄奇,并寄情于景,叹老伤神,写得波澜起伏,颇具特色,充分体现出杜甫“陇道难”组诗沉郁质实的风格特征。  综上所述,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前者沉郁质实,后者雄壮豪放,二者各有千秋,共臻其妙。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