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作于古江油关赏析

时间:2021-08-31

  唐玄宗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时,即李白在隐居大匡山读书时期,因仰慕龙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汉江油关名迹,“往来旁郡”,到过龙州江油郡江油县。那时,江油县即今平武南坝镇,南坝古称江油关,龙州州衙门和江油县衙门都设在今平武县南坝镇。李白住家的青莲乡和隐居的大匡山,唐朝时属绵州昌明县(后改名彰明县)。李白从青莲或大匡山去当时的江油县,必需沿涪江峡谷而上。在进入涪江峡谷口时,游了两岸相对的溶洞。传说他还在洞中读书,至今还流传着“太白洞对灯笼洞,灯照太白把书诵”的传说。李白走过的这百里长峡,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栈道凌云(这段路程即现在从江油武都、白石经平武平驿至南坝镇一段)。李白正是在这段艰苦的行程中,积累了《蜀道难》的创作素材。

  20XX年平武布衣学者曾维益先生经过十多年对李白文化研究,发现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在此之前,历代学者都把《蜀道难》的创作时间视为千古之谜。李白在江油关访问了爱好道教的江油县尉,两人谈话十分投机。李白对这位本来是管地方军事和治安的县尉,能无为而治,非常欣赏,临别时在尉厅题诗一首(即《题赠江油尉》):“岚光深院里,旁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廉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这首五言律诗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歌颂了县尉无为而治的道家精神。诗中写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还在流淌,叮当作响,又名叮当泉。此泉至今仍在南坝场镇,泉水甘甜,终年不绝。(后来此诗刻碑留存后世,据著名平武籍教育家张秀熟在关于李白家乡的文章中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坝叮当泉石壁上见过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