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赏析

时间:2021-08-31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