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道难》公开课教案(3)

时间:2021-08-31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v 噫吁戏!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问君西游何时还?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v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