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2)

时间:2021-08-31

  描写中秋节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8、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2、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5、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扩展:

重阳节的简介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然后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然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然后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然后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然后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然后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陶渊明以隐居、诗、酒、爱菊出名;旧时士大夫,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然后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然后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而到唐代此俗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然后男子也佩带。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然后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清代以后,然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然后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清代京城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然后据说这是由头上簪菊之俗演变而来的。

【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相关文章:

1.描写节日气候的诗句

2.描写节日的诗句

3.描写中秋的节日诗句

4.描写节日的古诗诗句

5.描写传统节日古诗句

6.描写节日的优美古诗句

7.有关描写节日的诗句

8.节日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