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时间:2021-08-31

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

  [先秦]诗经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2】于:语助词。

  【3】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4】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5】征:远行。

  【6】劬(qú)劳:勤劳辛苦。

  【7】爰(yuán):语助词。

  【8】矜(jīn)人:穷苦的人。

  【9】鳏(guān):老而无妻者。

  【10】寡:老而无夫者。

  【11】集:停。

  【12】中泽:即泽中。

  【13】于垣:筑墙。

  【14】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15】作:筑起。

  【16】究:终。

  【17】宅:居住。

  【18】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19】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20】宣骄:骄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2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

  【1】肃肃(suō):整饬貌,密密。罝(jū居):捕兽的网。

  【2】椓(zhuó浊):打击。丁丁(zhēnɡ争):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

  【3】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4】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5】干:盾牌。

  【6】城:城池。干城,比喻捍卫者。

  【7】逵(kuí魁):九达之道曰“逵”。中逵,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8】仇(qiú求):通“逑”。

  【9】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10】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作品赏析:

  从首章的“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到二章、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虽皆为“兴语”,其实亦兼有直赋其事的描摹之意,一场紧张的狩猎就将开始。“兔”解为“兔子”自无不可,但指为“老虎”似更恰当。“周南”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就该是啸声震谷的斑斓猛虎了!正因为如此,猎手们所布的“兔罝”,结扎得格外紧密,埋下的网桩,也敲打得愈加牢固。“肃肃”,既有形容布网紧密之义,但从出没“中逵”、“中林”的众多狩猎战士说,同时也表现着这支队伍的“军容整肃”之貌。“丁丁”摹写敲击网“椓”的音响,从路口、从密林四处交汇,令人感觉到它们是那样恢宏,有力。而在这恢宏有力的敲击声中,又同时展示着狩猎者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

  从诗中所咏看,狩猎战士围驱虎豹的关键场景还没有展开,就突然跳向了对“赳赳武夫”的热烈赞美。但被跳过的狩猎场景,其实是可由读者的丰富想像来补足的。《郑风·大叔于田》就曾描摹过“火烈具举,襢裼暴虎(袒胸手搏猛虎)”的惊险场面,以及“叔善射忌,又良御(车)忌,抑磬控忌(忽而勒马),抑纵送忌(忽而纵驰)”的追猎猛兽情景。这些,都可在此诗兴语的中断处,或热烈赞语的字行间想见。而且由猎手跳向“武夫”,由“兔罝”跳向“干城”,又同时在狩猎虎豹和沙场杀敌之间,实现了刹那间的时空大转换:这些在平时狩猎中搏虎驱豹的健儿,一旦出现在捍卫国家的疆场之上,将在车毂交错、箭矢纷坠之际,挥戈击退来犯强敌,而巍然难摧如横耸的城墙。于是一股由衷的赞美之情,便突然充溢于诗人胸际,甚至冲口而出,连连呼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了。

  诗写得很自豪。在三章相叠的咏唱之中,这种自豪也因了“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层层推进,而增添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这对那些“公侯”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之士为其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来说,甘将一身武艺,售予公侯之家,而以充当他们的“腹心”为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事了。《诗经》“国风”中另一些为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而咽泣、哀号和歌哭的诗作,也许更能透露:在这种夸耀背后,还掩盖着怎样一种广大无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