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女性的内在美

时间:2021-08-31

  古代的人,非常看重内在美。内在美有很多种,说到内在美,不得不提《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古代美女的内在美,是怎样的呢·如果这个女子,只是一个貌美如花,内心却是一片荒芜或是杂草丛生,会得到如此的青睐吗·

  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张衡《七辩》:“淑性窈窕,秀色美艳。”形容女性性情之美,娴静文雅。

  《毛传》释“窈窕”为“幽闲也”,释“窈窕淑女”为“幽闲贞专之善女”。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中的山鬼,诗人除了将美德美貌集其精华而赋予了她之外,还将最打动人心的美女典型形态赋予了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此即是“窈窕淑女”的变相说法。

  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窈窕淑女“,则指外在相貌姣好,魔鬼身材之女性。

  《关雎》对女性美,做了最全面的概括和提炼。我想,置《关雎》于《诗经》之首篇,不仅是因为它蕴涵《易经》之,亦因为,它承载的坤德之美。

  因为《关雎》的美,是全面的概括和提炼,所以,看看下面几首,讲述了古代女性的哪些内在美----

  1、 勤劳之美:《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一片片碧绿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谷里;在这幽静的山谷,被一阵“喈喈”的鸣叫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唧唧喳喳地快乐鸣叫。

  这“无人”的境界,有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女主人公的身影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转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布了。

  于是那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地试穿呢!

  “是刈是濩,为绤为絺,服之无斁。”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欣慰和自豪。这都说明了一位勤劳、善良、有教养的女性采葛、治葛到纺织成布,以及女子的勤勉与专心致志。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洗的衣物。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吐露内心的秘密,原来是位急切待回娘家的新娘子!

  由此可见,前两章的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也表现自己是熟悉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

  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疼爱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