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时代的人们对《诗经》的认识

时间:2021-08-31

  绪论:《诗经》的性质

  在探讨“《诗经》与爱情”这一话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诗经》的性质,以及中国历史各时代的人们对《诗经》的认识。

  1、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说到《诗经》的性质,窃以为八个字足以概括:“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先说“《五经》之首”。

  我们讲传统文化,一般都会提到“四书五经”。但“四书”和“五经”这两个概念不是同时提出的,“五经”的概念比“四书”要早很多。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以前没有“四书”之说。《孟子》一书,从战国到唐,一直没有什么地位。直到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力捧《孟子》,它的地位才得以抬高,随后得到宋儒的重视。“四书”的概念宋代才有,跟朱熹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的朱子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里独立出来,并做了章句,又给《论语》《孟子》做了集注,这四本书合到一块,就叫《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学说,在南宋时期曾一度被打压,直到南宋晚年,地位才高起来,到元明清,地位越来越高,“四书”也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

  在宋代以前,主要讲“五经”。先秦就有“五经”的概念。“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有不同的说法,因为“礼”有“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我个人认为“五经”之“礼”,应该指《仪礼》。《仪礼》的年代早,而且汉代经学博士里头,《仪礼》也更早立在学官。《周官》,也就是《周礼》。《周礼》发现的晚,到西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才把这个《周官》弄出来,经过西汉末年刘歆的吹捧,《周礼》才有一定的地位。《礼记》是汉代人整理的东西。《易》指《周易》。《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乃孔子所编定。

  “五经”的排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通行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是今文经学家的排序方法。汉代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什么叫“今文经学”,什么叫“古文经学”,说来话长,我们不多讲。但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今文经学”跟“古文经学”不是一回事儿。“古文经学”排“五经”的次序跟“今文经学”不同。“古文经学”按文献时代的早晚来排。“五经”中《易经》时代最早,相传伏曦氏创了八卦,因此《易经》排最前面。其次是《尚书》,《尚书》里有《尧典》,尧的年代比商、周要早。接下来才是《诗》、《礼》、《春秋》。这是“古文经学”排的“五经”次序。

  “今文经学”为什么把《诗经》排在第一呢?因为《诗经》性质特殊。这涉及到诗经的文学性。

  中国古人说做学问,一个人要成为君子,怎么做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是兴起的意思,因为《诗经》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感染和熏陶方面,比历史和哲学要实在,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的话,先要读诗。那时候的诗,便是《诗经》。《诗经》为什么是五经之首,实在是得益于它的文学性。

  为什么说《诗经》是文学之源?任何一本文学史或者讲《诗经》的书都会提到一句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除了年代早之外,还有一层意思,《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典范。我们讲一个人有文化,会说这个人“风雅”、“风骚”。“风雅”两个字怎么来的?《诗经》里有“国风”、“大雅”、“小雅”。“风骚”两个字又是怎么来的?“风”者,《诗经》之《国风》也;“骚”者,《楚辞》之《离骚》也。中国文学批评,讲“诗言志”、讲“风雅精神”,这些传统都是从《诗经》来的。此外,讲中国文学表达技巧的高明,常会提到“比”、“兴”,也是《诗经》作品常用的两种表达方法。

  《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就是这八个字——“五经之首,文学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