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经《秦风·无衣》

时间:2021-08-3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