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一篇(2)

时间:2021-08-31

  赏析:

  《周南》是周朝时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在黄河流域,包括洛阳至江汉一带的民歌。作者多半是妇女,内容大都抒写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和离情别恨等家庭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些民间歌谣,真切朴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关睢》是《诗经》开卷首篇的一首情诗,也是广为流传至今的好诗。它细致生动而坦诚直率地描述男主人公邂逅一位温柔优雅的淑女之后的一见钟情、暗恋、追求和设想如何共享欢乐等等复杂的恋爱心理。其真情流露的抒写,感人至深。

  诗的前三节,写男主人公听见有成双成对的水鸟睢鸠在黄河的一块小沙洲(水中陆地)关关地鸣叫,又看到一位窈窕亮丽的年青姑娘在河边忙着采集如睡莲般的水荇菜。他触景生情,顿生爱意,认准这位美丽姑娘就是理想的配偶。此后,他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甚至做梦都在相念她。这种抹不去的暗恋也是单相思的痛苦,使他心烦意乱,不能安睡。

  诗的后两节,写男主人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设计,就是说他在恍惚的梦幻中,仿佛和心爱的淑女即将结为伴侣。因此,他准备以弹拨琴瑟来善待她,同时以鸣钟击鼓来取悦她,以此尽情地共同欢渡蜜月。

  《关睢》以第三人称的抒情主体,采用虚实结合和虚实转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前两节是实写,描绘出在黄河的小沙洲上有鸣叫的雌睢(动物)、河里有水荇菜(植物)以及从事采集劳动的窈窕淑女,构成一幅人和自然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景。后三节以“无”为“有”,从实写转为虚拟。此时主人公梦想的婚后欢乐生活是虚拟的,然而其感情却是真实的。由于全诗只写男方的主动行为和心态,没有写女方的回应,也没有双方的互动,因而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和美好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宋代诗人欧阳修(1007-1072)对《诗经》的分析研究一向采取严谨治学的态度。他于1070年前后写成《诗本义》一书,用以探求《诗经》诗篇的本义。他主张对《诗经》的研究和评判,首先要以本文为依据;其次要把握文学的特性——人情,即人之常情;第三要考察全诗的文理,文意并进行检验。他反对臆测、假设、牵强附会和曲解原意等不正的学风,曾举出《诗序》、《毛传》和《郑笺》中的一些谬误,例如硬说《关睢》写的是“后妃之德”,是写文王和太姒的故事。显然,把在黄河之滨的荒野从事采集劳动的农村姑娘说成是王妃是多么牵强附会!这种企图将“窈窕淑女” 这顶桂冠戴在王妃头上的说法未免太离谱了。

  对于《关睢》,孔子也作过评论。他在《论语》第三篇《八佾》里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睢》这首诗,显示出欢乐但不至于放荡,出现了哀思,但没有悲伤。”(转引自程昌明译注《论语》第28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学欣赏需要百家争鸣,不必要求千篇一律。孔子的评论也是一家之言,不应视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