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荇”等意象

时间:2021-08-31

  “采荇”等作为《诗经》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与《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采荇”等意象

  一、“采荇”等与爱情的关系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部《诗经》,极尽风情,十五国风尤甚。朱熹:“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这些作品,或言男女相慕之思、相恋之悦、相思之苦、相会之欢,或言受阻之忧、被弃之怨,或言思妇之盼、错嫁之苦,然始终洋溢着坦率、朴实、真挚的情感。《诗经》以《周南·关雎》开篇,足见《诗经》对情的重视。《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2]对《关雎》之释,历代诗论家偏重于君子(周文王)配淑女(周文王妃大姒)之说,今观之,其不过是一首青年男子追求姑娘的恋歌。

  晋·郭璞注《尔雅》“荇”:“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人食之。”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荇,一名接余,……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脆美可案酒。”正因荇菜能开花、可食,它才隐喻了河边的姑娘已达婚龄,当是男子追求的对象,“采荇”的过程就是求偶的过程。“窈窕淑女”当是《诗经》时代男子择偶的首要标准。

  《王风·采葛》:

  彼采葛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里连续出现了“采葛”“采萧”“采艾”三个意象。朱熹:“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葛,草名,蔓生,可为絺绤者。”“萧,荻也,白叶,茎粗,科生,有香气。祭则焫以报气,故采之。”“艾,蒿属。干之可炙,故采之。”[3]姑娘采葛织布,采萧祭祀,采艾治病,男子所思念的姑娘如此勤劳,难怪“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中的男女当为热恋中人,无法忍受分离之苦,即使一日不见,也受到了如隔三秋的痛苦煎熬,深情厚意立现。

  除“采荇”“采葛”外,《诗经》中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意象,如《鄘风·桑中》“采唐”“采麦”“采葑”等都与爱情有关。为何日常生活中的“采荇”等跟爱情有关?在《诗经》时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妇女的劳动主要体现在采集植物果实,甚至包括捕鱼等方面。劳动使女人更加美丽和健康,而在劳动(如采荇等)过程中的健康女子更能吸引青年男子的追求。从《卫风·硕人》可知当时贵族的择偶首先要“硕人其颀”,即丰满修长,然后才讲究门当户对。《卫风·硕人》把“硕人其颀”放在第一位,可见,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子的择偶标准除了女子要有美丽的容颜和娴淑的品德(窈窕淑女之谓也!)外,更倾向于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当然贵族还要严守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女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主要出于生产劳动和生育的需要。两者在当时尤为重要。出于增加人口,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阶级甚至支持用法律的形式鼓励生育。《礼记·昏仪》:“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地官·媒氏》:“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周代尤重人口繁衍,凡达婚龄而又无故不在婚月成婚者,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就要强制执行婚配或青年男女就要受罚。可见,在《诗经》时代,女人的第一要务是生育,要生育就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健康的体魄就要有“采荇”等劳作。因此,能自由劳作(在诗中表现为采荇等)的女子无疑更健康、更具有生育能力,更符合当时男人的择偶标准。由此观之,《诗经》中“采荇”等活动,它不仅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它蕴含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