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 “搔首踟蹰”

  两人相爱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的两人不能时时相见,于是就产生了相思。诗经中有不少诗写的是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采葛》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男子等待他所爱的女子,从而表现了男子期盼着与女子见面的焦急心情。女子采摘去了,男子渴望与女子见面,一天没有见面就觉得好长时间没有见了,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可以看出那位男子是多么急着与他所爱女子相见。

  又如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她的恋人,她珍贵地保存着男子送给她的信物,那信物就是男子原先随身佩带的配饰,她看到新这信物更加思念他了,她埋怨恋人怎么不主动约她,她想起来当时在城阙约会的情景,因为思念,渴望与恋人相见,于是产生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

  《采葛》和《子衿》这两首诗把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因为爱得太

  深了,爱得着迷了,所以一日不见就觉得隔了好久好久。

  三、 “人言可畏”

  虽说当时社会青年男女们思想开放朴实,但每个社会仍有世俗礼仪的约束。是以,《诗经》中也有一部分诗歌来表达被礼制约束的爱情。爱情首先受到家庭的干扰。虽然当时的婚恋禁忌较少,但要确定婚姻关系还是有一定的礼教的限制。在当时要确定婚姻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如果父母反对子女的恋爱,就会给相恋的他们带来痛苦。如《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首诗中的女子已经有了心上人,她要求婚姻自主,但是却遭到家庭的反对,她怨愤母亲和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情感,这使她感到痛心和无助。

  又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篇诗歌表现了一个女子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一方面要恋爱,一方面又惧于被父母兄弟及邻里发现而受到指责的矛盾心理。她深深地爱着那个男子,但又迫于压力,不得不痛苦地压抑自己的爱情,反复劝阻她所爱的男子不要前来相会,从而反映出当时不合理的礼教风尚和恋爱自由的深刻矛盾。因为社会舆论,使得女子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是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苦痛心情。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具有的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