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女性审美

时间:2021-08-31

  《诗经》时代,由于男性已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女性审美习俗大多是从男性视角出发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这种审美状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尽管没有后世严重,但已初现端倪,女性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开始被剥夺,女性在两性审美中已处于弱势地位。薛富兴在《〈诗经〉审美观念举例》一文中,把《诗经》审美观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性审美观,一类是特殊性审美观。在特殊性审美观中,专言女性之美的词有“淑、婉、佼、倩、娈、姝、静、媚、都”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经》中专用于赞美男性之词仅有“彦”。这一词语统计也显示出了两性审美主体地位的失衡。因此《诗经》中女性审美习俗大多是从男性视角出发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

  一、硕大为美

  《诗经》时代,由于对劳动力的需要,种的繁衍的需要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内容,在对女性审美中首倡硕大为美。我们从《诗经》收录的诗篇中可以找到例证。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美人赞《卫风•硕人》及《唐风•椒聊》《小雅•车辖》《陈风•泽陂》等都反映了这种审美习俗。

  《卫风•硕人》,开篇即言“硕人其颀”,《郑笺》曰:“硕,大也。”所以“硕人”意即大人。王先谦《集注疏》曰:“大人犹美人,《简兮》咏贤者,称硕人又称美人,《郑笺》以为即一人,是其证也。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其颀”和三章“硕人敖敖”中的“敖敖”、四章中“庶姜孽孽”中的“孽孽”均指身材高大貌。所以庄姜之美的第一构成要素是身材高大丰满。

  《唐风•椒聊》是一首赞美妇女多子的诗,诗开篇先用“椒聊”兴多子。闻一多《风诗类钞》曰:“椒聊喻多子,欣妇女之宜子也。”时人又认为体壮肌丰的女子可以多生孩子,所以在赞美女子体态的时候用了“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小雅•车辖》,这是诗人在迎娶新娘途中的赋

  诗,诗人在赞美新娘的时候用了“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其中的“硕女”也是指身材高大的女子。还有《陈风•泽陂》,让诗人念念不忘,“辗转伏枕,卧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朱熹《诗集传》)的女子也是一位“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的女子。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硕大为美依然是对女性审美中的重要内容。

  《诗经》时代,对女性硕大为美审美习俗的崇尚还可证于同期的其他资料。《左传•桓公元年》“宋华夫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艳”《说文•丰部》解释为“好而长也”,这也说明当时对女性审美中,确以身材高大、肌体丰满为美。

  二、以德为美

  周人的礼乐文明规定了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将男性置于主体主动的地位,为男性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而女性的生活范围缩小,逐渐从社会回归家庭,女性审美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失落。所以这一时期从社会和男性角度出发的对女性的审美除了看重女子颀长丰满的身材,而且还特别看重女性的德美。所谓的“德美”,除了生育继嗣之外,又增加了温顺、贤惠、勤劳等品德要求,美开始具有伦理品格上的意义。这一习俗在《诗经》的体现最典型的是对“周代三母”的描绘。“周代三母”对《诗经》时代的男性来说,尽管是历史人物,但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对她们的颂扬,可以认定现实的审美观对她们品德和行为的认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对女性审美中对德美的看重。我们可从产生于西周初中期的《大雅》中的几首诗来印证这一审美习俗。

  《大雅•大明》中有这样的描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诗中的“挚仲氏任”即指大任,她是王季的妻子,文王的母亲。“维德之行”意即大任的品德与王季相配。接下来写道:“大邦有子, 天之妹”、“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说的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太姒”,“ 天之妹”是夸赞太姒的貌美,说她好比天上的仙女。“缵女”谓好女,犹言淑女、硕女、静女,皆美德之称。从这些描写可见太姒也是一位德色兼备的女性。

  《大雅•思齐》开篇即言:“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齐”,端庄。“媚”,美好,这里指德行美好。“徽音”,指美好的声誉。诗句的意思为大任端庄,太姜德行美好,太姒继承先妣的美德则曰“嗣徽音”,这里尽管也提到了“周代三母”的貌美,但没有具体所指,重点强调的是她们的美德,这里的美德除了端庄、温顺外,侧重于她们为人妻为人母为周室繁荣所做的贡献。

  西周初中期对女性端庄、柔顺、贤淑的看重主要是与周礼相呼应对女性施加的影响。除此之外,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也影响着周人,特别是统治者审美观的形成。

  关于夏商亡国,许多古籍都把罪责归于夏桀的爱妃妹喜和商纣的爱妃妲己。《列女传•孽嬖传》云二女,一个是“美于色,薄于德”、一个是“美而辨,用心邪僻”。这就促使周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总结出“维王不逊声色”(《尚书•商书》)的“女祸论”思想。《大雅•瞻 》一诗就表现了这种思想。诗三章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四章又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认为女人不能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女人参政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种思想使女人逐渐从社会政治生活中退出,回归家庭,从事家务劳动,相夫教子。这种思想观念也导致对女性审美中“以德为美”的审美习俗的.形成。女性的貌美即“色”美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