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人文精神的探析(3)

时间:2021-08-31

三、“济济多士”等人才思想

  《大雅?文王》三章里,“思皇多士”等句,明白地表述了周代先民的人才观。“思皇多士”即“人才济济”之意。作者认为贤士众多,作为周王朝的栋梁之材,是周部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可以告慰开国先君在天之灵。作者注意到“王国克生”,即周王朝富有生机,是由于“济济多士”{10}。着眼点不在财富之多、军威之重、疆土之大,而在于“得人”,显示了人本主义的人才观和国家观。如果说春秋时期先儒有“民为邦本”之观念的话,那么所谓“人才”则是人民中的精英部分,更在重视之列。殷周之际国人已认识到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命靡常”),最终要归于“令闻”――道德高尚、声誉清亮的统治者,即安邦定国的贤才。《大雅?文王》六章劝诫周朝统治者要效法祖先修德以合乎天理,以求多福。警告他们,殷朝没有丧失百姓支持时,同样能配享上帝之福。提醒他们应当接受殷统治者的教训,懂得守政权不易的道理。七章劝诫君臣不要断绝身体力行,“无遏尔躬”。全诗提出国家应该是“多士”而不是一人,应该是形成一个群策群力的政治家集团乃至成千上万的“济济多士”。而这真正的人才应该效法古圣先贤――文王、周公等,接受历史教训,以身作则,“德音不瑕”才能使万邦宾服,达到分封制的周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儒家倡导立功、立德、立言。要求杰出人才要能为民族立功,为社会立德,为人民立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在《国风?豳》“狼跋”篇里,进一步提出了对人才的品性要求,做到“赤舄几几”“德音不瑕”。{11}古人所谓“德”,即得人,深得民心,受到人民拥护。这里文义是说,只要无愧于人,无违于天,面对流言蜚语,要稳如泰山,俗语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做到“遭大变而不失其常”(朱熹语),临危不惧,一心事国,才能“令闻不已”,才可以担当大任。这就是周朝统治集团对卿士大夫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他们人才思想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