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时间:2021-08-31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

  自古以来,有关于“马”的成语多为褒义词。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是人们较为喜欢的动物之一。在《诗经》中,马较其他动物而言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小雅”中。据统计,关于马的称谓词就有50多个,使用的次数就有91次。可见,在古时候,马在人们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为什么古人会如此倾心于马呢?在古代,马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有“灵气”的武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马的用途很多。“四牡骙骙,载是常服。”(《小雅·六月》)这是用四匹马拉装载军服的车。马在这解决了战争中的运输问题。“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小雅·北山》)意思是四匹雄马不停奔忙,君王的差事繁多紧张。马在这起到了运输、传递信息的作用。“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小雅·车攻》)意思是狩猎的车已经很结实,四匹雄马肥大有力。马在此为狩猎行了方便。“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小雅·采菽》)意思是虽然没有什么可以赏赐,赐给他四匹马和所牵引的车叫路。这是当时君王用于赏赐给臣子的物品。“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小雅·白驹》)这是借马留客。

  虽说在古代,马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是百姓常能看到之物,可谓是平凡之物。但却也是一般人难得之物。养马的费用很高,生活拮据的人是没办法负担得起的。在《诗经》中,使用马匹的人,一般都是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这样来说,马却又是非凡之物了。

  为什么《诗经》中常出现的是四匹马呢?在《诗经》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诗中,马每次出现的数量几乎都是四匹。如:“比物四骊”(《小雅·六月》)、“四牡庞庞”(《小雅·车攻》)、“路车乘马”(《小雅·采菽》)等。难道古人喜欢四这个数字吗?“四”与“死”同音,这是我们比较避讳的字。那为何用四呢。“金口玉言,驷马难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眉目来。这里的数量可见与速度有关,推知,《诗经》中古人用四匹马也是考虑到速度的快慢的缘故。那用更多一点的马不就更快了吗?在古代马的饲养费用很高,而且马的数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等级最高的是六匹马拉的车,通常只能由周天子乘用,即所谓“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马的毛色与它的使用方式有什么关系?“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小雅·六月》)意思是搭配的四匹马都是黑色,训练有素守规则。“乘其四骥”(《小雅·采芑》)骥,指青黑色的马。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方叔南征时,也是用黑马。可见,战马尚黑是当时的惯例。黑马健壮威严,很有气势。“四黄既驾”(《小雅·车攻》)黄是代表休闲,所以狩猎时,常用黄马。“皎皎白驹”(《小雅·白驹》),“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周颂·有客》)白是代表纯洁。他国的诸侯来访骑的是白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古代人文墨客爱马,皇宫贵族骑马,现代政客富商玩马。马对于当代的我们仍是一种平凡却又非凡的动物。我们可以看到马,但很难能骑马。这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动物园里,骑马要消费;在赛马场里,骑马要本事。骑马现在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常有机会玩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遛马仍是件富人的事。

  拓展:

  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关于马的解析】相关文章:

1.诗经解析

2.诗经《采薇》的解析

3.诗经黍离解析

4.诗经黄鸟解析

5.诗经子衿解析

6.诗经名句解析

7.诗经里的故事解析

8.诗经羔羊的课文解析

上一篇:诗经解析 下一篇:诗经黍离解析